2025年,被誉为全民智驾的元年,却也成了其衰败的起始。
一场事故成了社会对智驾安全担忧的引爆点。面对行业过去的夸大宣传、功能滥用和测试不足等问题,工信部于4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、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》,实施严格监管,为全民智驾划定了底线,踩下了急刹车。
以4月为界,国内全民智驾的普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。春节后,比亚迪率先提出全民智驾科技平权口号,旗下20多款车型一夜之间升级为智驾版;随后,吉利、奇瑞、广汽等合资车企纷纷跟进,积极维护市场份额。

然而,4月之后,全民智驾等相关词汇已从许多车企口中消失,仿佛从未发生过,智驾普及又突然降温。
监管趋严是直接原因,但根本原因在于车企和消费者。
智驾并非销量的“核心增长点”
智驾是否能助力销量增长,一直是热议的话题。
对于新势力车企,智能辅助驾驶是他们投入的核心技术,也是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。小鹏汽车自去年下半年销量飙升,背后最大助力就是“智驾平权”,MONA M03凭借领先的智能化水平创造了15万元纯电轿车市场的销量奇迹,并以“全系标配、不收费、不订阅、不选装”的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,为后续新车埋下爆款潜力。

可以说,小鹏汽车的表现证明了智驾是卖车的重要助力。小鹏MONA的崛起,也推动了传统车企全民智驾风潮的形成。
对于传统合资车企,他们实力雄厚,想“自研”就能“自研”,不想“自研”也有丰富的上游供应链。2025年,Momenta、地平线、元戎启行、大疆卓驭等大批智驾供应商脱颖而出,他们都能让车企产品迅速拥有出色的智驾体验,同时成本更低。
2025年的全民智驾普及之所以如此迅猛激烈,表面上是因为传统车企追赶“智能化”体验,实质上仍是“价格战”的延续,目的依然是实现销量最大化。

然而,全民智驾普及后发现,其对销量的帮助并不大。同样的车型,价格更低的无智驾版依然比价格略高的智驾版销量更好,因此车企开始动摇。
在消费者看来,是否有智驾远不如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更低售价来得实惠。
智驾仍是未来,前提是“安全”
不同车企智驾对销量的影响差异,在于消费者群体不同。
传统车企面向的用户年龄偏大,观点保守,更关注车的稳定可靠性和价格;而新势力车企面向的用户更年轻,对新鲜科技更包容,甚至能容忍功能缺陷和瑕疵,属于“尝鲜型”群体。
智能辅助驾驶近年来的事故频发,让更多消费者回归理性认知,不再盲目认为辅助驾驶能真正“机器代替人开车”。尤其对于便宜的车,他们更不相信智驾。
当安全成为大众购车的首要要素,车企产品战略也相应调整。有的车企重新推出非智驾版,回归简单的价格战;而有的车企出于长期发展考虑,依然坚持全民智驾普及,只是从功能下放转变为强调安全。

例如,比亚迪最近在售价约7万元的海鸥上,也开始强调AEB紧急自动制动等主动安全功能,有效支持行人鬼探头、前车突然消失、高速行驶等场景。这种增强安全辅助驾驶功能,相信每个用户都会觉得越多越好。

因此,全民智驾虽然今天热度降低,但仍是未来趋势。之前走了弯路,现在回归正轨,明白安全才是第一。坚持的车企,才是最有希望看到胜利曙光的。
关键字:车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