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技前沿】回顾数年前,AI与万物融合的趋势如同野草般迅猛生长。联想率先提出AI PC的理念,并确立“AI for All”的战略方针,AI的火焰在PC领域点燃,不过是近一两年的事。那时,PC行业正经历疫情后的需求透支,陷入疲软。对于整个行业及各大厂商而言,AI PC仿佛是救命稻草。
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,事物发展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,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。AI PC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理论的鲜活写照。在科技浪潮席卷的当下,AI PC成为热门话题,既是希望之光,也是争议的焦点。围绕其“革命性”与“泡沫性”的讨论如火如荼。接下来,我们从技术驱动、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三个维度,深入探讨AI PC的现状与未来。
革命性:硬件升级与体验革新
・端侧大模型推动硬件升级
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激增,对硬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。例如,DDR4/LPDDR5内存已难以满足实时推理任务,GDDR6甚至HBM成为新宠。内存容量也需要提升。微软明确要求Copilot+ PC的最低配置为16GB内存和256GB存储,预计32GB内存将成为新标配。
此外,CPU、GPU、NPU的“异构计算体系”成为许多厂商的标准配置。骁龙X Elite和AMD Stirx Holo APU等新品涌现,英特尔Ultra和AMD AI 300系列也内置NPU。GPU在端侧AI运算中仍占主导地位,CGN并重成为趋势。
・用户体验升级
端侧AI运行将为用户带来诸多便利。例如,在外无法联网时,端侧AI可替代联网AI功能。隐私性提升是另一大优势,用户数据无需上传云端,降低泄露风险。端侧AI性能提升,离线语音助手、实时翻译等工具响应速度大幅提升,视频会议、图形处理、隔空操控等功能融入用户使用笔记本的每个环节。
泡沫性:可用≠好用,成本成问题
・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局限性
AI PC在技术上已可用,但存在瓶颈。运行7B参数模型需要4GB显存,13B模型至少需要RTX 4060级别GPU支持。这对轻薄本市场造成门槛,限制了AI的广泛应用。
此外,厂商是否高估了用户对AI PC的需求程度?90%的消费者使用AI集中在轻量级任务,云端AI模型已能轻松完成。本地部署AI的必要性可能并非主流用户所需。
・成本问题
AI PC普遍存在价格溢价现象。用户调研结果显示,近九成受访者对AI功能有认知,近3/4受访者愿意支付额外费用。但愿意支付5%溢价的人群仅占17%,超过20%的溢价,愿意支付的人仅占8.6%。消费者更愿意以较低成本体验AI功能。
革命性与泡沫性的平衡点在哪
三四年前,AI PC兴起时,除联想等厂商积极拥抱AI外,许多厂商观望态度明显。如今,AI已成为机圈焦点,硬件和软件层面都在为AI做好准备。但AI生态构建困难,普通消费者可用的AI功能有限,存在泡沫化风险。
AI PC的成功取决于场景落地。我们需要一款AI PC时代的杀手级应用,发挥端侧AI优势。随着AI技术发展,成本逐步降低,吸引更多消费者,扩大市场份额。
从长远来看,操作系统与AI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。例如,微软推行的Windows 11 AI PC和Copilot+ PC,旨在从系统层面整合设备与AI,推动硬件与软件协同升级。未来,基于AI底层的操作系统可能引领PC行业变革。
理性看待,脚踏实地
AI PC的革命性体现在硬件变革和隐私保护特性。但其泡沫性源于技术发展领先于市场需求。消费者是否购买AI PC,关键在于未来3年能否在“价格-性能-场景”之间找到平衡点。厂商在推出顶级产品的同时,注重AI赋能基础功能,提升产品实用性,让用户感受到AI PC带来的便利和体验升级。
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,充满挑战。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数据显示,得益于AI PC的推出,2024年全年PC厂商出货量增长2.6%。全球PC出货量连续第五个季度增长,复苏持续。在AI的推动下,PC市场将迎来全新局面。